“三十而励勇毅前行”高质量发展论坛
11月16日上午,我院主办的“三十而励 勇毅前行”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论坛邀请浙江大学软件所所长陈刚、讯飞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士进、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副总裁彭蕾作主旨告。论坛由我院院长郑忠龙主持。
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浙江大学软件所所长陈刚表示,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创新体系重要部分,在当前面临更高要求。他首先从科技体制改革切入,剖析各高校建设都面临的四大挑战,再将这些挑战与我院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进而提出六个应对举措,分别为积极争取重大科研任务:加强人才队伍与平台建设;抓好学科交叉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体系;培育国际科技合作新动力强化底线思维;强化底线思维。
讯飞研究院执行院长、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士进博士首先提出了当前以认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引发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分析了从认知大模型到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特性、发展趋势及应用价值,并展示了科大讯飞研发星火大模型的成果和研发经历,希望能够给我院带来技术创新的灵感。
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副总裁彭蕾对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深入分析了企业与集团在应对社会环境与政策变化中的策略调整与转型之路。她强调,海亮教育在“人才兴教”和“科技兴教”两大战略指导下,创新性利用数字化转型,激发了教育服务的创新潜力,提升了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全球教育服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论坛
11月16日下午,我院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论坛在正阳2号楼报告厅召开。本次论坛邀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熊璋、宁波市蛟川书院副院长符水波、海亮科技集团总裁张岩作主题报告。论坛由我院副院长周昌军主持。
本次会议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论坛,由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分享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第二阶段为“引领学习变革,智创教育未来”圆桌论坛,专家学者们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论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科技课指委副主任,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熊璋教授,就当今人工智能发展发表主题讲话。他强调:一是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倾向于深度学习、大类语言及行动模型,正从单一行业创新向多场景全覆盖应用转变,未来将形成人与AI协同发展的模式。二是人工智能教育需理性,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弘扬科学精神,驾驭而非仅运用AI,并防止虚化、弱化、分化、神化等问题。三是信息科技课程需持续创新,融入人工智能,与时俱进。当前课程独立设课,存在内容、目的、师资等问题,建议将AI融入课堂、增加课时、制定师资培养计划。
宁波市镇海中学高级教师、蛟川书院副院长及ACM钻石教练符水波,就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发表演讲。他强调数学在程序设计、思维培养中的重要性,指出其影响学生后续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旨在提升综合素质,发现学科拔尖人才,构建自主学习体系,制定评价机制。他提出学校要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搭建筑巢迎凤平台,建立学科特长发现机制,以学生为中心。
海亮科技集团总裁张岩介绍了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及计算机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结合学术与实践力量创造更多价值。他分享了基础教育应用层面的探索:一是早读场景,用数字互动改善学生精神及老师负担;二是分组教学,提供科学分层分组方案;三是课堂互动,通过平板实现及时反馈和数据积累;四是课堂评价,用手机AI记录反馈,建立学生评价档案;五是作业辅导,分层辅导提升效果。这些实践旨在简化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应用,使其更易被教育参与者接受。
引领学习变革,智创教育未来
论坛包括三个议题:AI时代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人工智能优化知识整合;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学者们指出,AI对教育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从教育资源到教与学的过程,从理念到角色都发生了改变。中国基础教育传统以知识传递为主,但AI时代,仅靠记忆力的优势将被削弱,教育方式需变革。未来教育应以学生为主,老师起辅助支持作用,要针对学生特点定制教学方法。同时,AI可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如在逻辑思维培养方面发挥作用。
目前正在通过AI技术帮助老师提升工作效率,如开发相关助手,解决老师备课、教学中的问题。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数字化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向数字模式转变,智慧教育则是利用大模型、人工智能等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升级模式。镇海教学中有数字化转型案例,数字化可让学生错题分析等更便捷,也影响着教育评价体制改革。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AI发展潮流,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
此外,AI对教育评价有很大影响,可依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等进行过程性评价,有助于破除教育功利化,实现个性化教育。不过,在AI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软件可能存在不准确、大模型仍有不足等,同时也要思考数据安全和人类生活意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