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

基本情况

研究方向与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我校工科专业的优势学科,从1993年成立计算机系至今已有21年历史。2005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被评为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并由何积丰**担任本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2000年开始与应用数学专业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验收,并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201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浙江省重中之中(一级)学科。2016年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8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年入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入选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重点示范中心。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进入ESI全球1%。

目前已建设“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和“软件新技术实验室”2个重点研究机构、“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成立了“软件设计和验证中心”和“地震监视预测系统研发中心”2个研发中心和“虚拟现实与动作捕捉”、“智能与云计算”、“卫星数据采集处理”、“物联网及应用”等8个专业研究实验中心;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设立了3个联合研发中心和4个人才培养基地。学科在注重研究同时,也注重本科教学,现已建设完成了“计算机软件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中心”、“多媒体实验室”等6个本科实验室,配备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及相关软件。目前实验室面积已超过3000m2,仪器设备包括IBM小型机、HP服务器、云计算平台、卫星图像采集系统、3D打印机等,总价值超过1000余万元。此外,本学科目前藏书量约有4万册,其中中文藏书约3万册,外文藏书约1万册。拥有学术期刊164种,其中中文期刊106种,外文期刊58种。购买了包括Elsevier、Springer、IEEE、Web of Science、IEEE/IET Electronic Library (IEL)、Wiley-Blackwell、SIAM等多种国际著名在线数据库,极大地方便师生获取、查询学术论文及相关信息。

学科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综合评估中排名第44位(与苏州大学并列),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师范院校类排名第5位。  本学科紧紧围绕国家和浙江省信息化需求开展全面建设,学科发展迅速,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科研项目及获奖数量大幅度增加,人才培养  成效显著,对外合作交流更加活跃,条件建设进一步夯实,实验环境大大改善,产学研结合与服务地方成绩突出,为浙江省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已经成为我省培养计算机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何积丰**的带领指导下,本学科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的创新团队。师资队伍中,获得者1人,教授23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5人获得者1人,省  “151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37人。2010年获批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40余篇,主持国家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39项、横向项目129项,科研经费达4100多万元,获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87项,获省级成果奖2项,成果转化31项。


本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和浙江省“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根据学科内涵,凝炼了软件形式化方法、理论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等5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以上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突破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在国内逐渐显示出明显的人才优势、学术优势和工程优势,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在模型检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如(极大)可满足性问题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图的染色和标号等方面取得理论突破和重要成果;在生物特征识别方面,成果获得多项奖励和专利,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图像处理方面,与国家气象中心、中国地震局等部门展开合作,为防震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在智能信息处理方面有了理论上的突破,柔性信息系统的成果  得到广泛应用。

软件形式方向:主要研究模型检测、分布式计算、系统可靠性分析和诊断方法、数据挖掘等问题。目前形成形式化建模、验证、分析和数据挖掘二大特色。对(极大)可  满足性问题、最大团问题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进程演算、二元同步会话和部分可交换的异步会话演进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任意变量排序下等价决策图  的生成和评价、可靠度区间近似分析可与国际同类方法媲美;静态职责分离、互操作、动态职责分离策略得到同行肯定;在不确定观测的在线诊断、不完备模型的诊断理论方面取得满意的结果;在智能计算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探讨粗糙集的代数结构和理论扩展,利用基于粗覆盖理论的知识发现方法研究蛋白质数据的知识挖掘与结  构预测方法、电力负荷数据挖掘等。

理论计算机科学方向:主要围绕计算复杂性、演算法、平行计算中调度问题的图论模型、图的染色和标号理论、图的存活率、网络可靠性、网络软件的可信构造、可信度量与验证、可信计算 环境保障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有向图的同态问题的算法设计和计算复杂性方面、代数方法在组合学和图论的应用、极值图论、图的结构分析和表示理论等领域取得一  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利用自适应反馈控制技术和参数估计,建立了带有噪声的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随机同步,并应用于安全通讯问题,形成了特色的学术观点和  技术特点;提出了“最大稳定耗散图”的概念,进而获得耗散型矩阵的图论分类方法,为耗散矩阵的判定提供了方便,对研究动态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如何影响网络长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模式识别与应用方向:主要围绕模式识别、机器学习、需求建模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生物特征识别的理论研究、系统研发方面,尤其在警用指纹图像采集和比对处理方面,获 得多项奖励和专利,列入国家****和高新技术产品,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次入围国家发明奖;在特征选择方面,利用互信息和壳邻居概念,提出一  系列的特征选择算法,研究成果发表在多个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在需求建模方面,研究基于场景的构件行为建模和组合,解决多场景组合可能出现的过概  括、欠概括及不一致,取得可喜的成果;基于物联网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载体、云计算为平台的生物特征身份验证的研究工作取得很好的进展;在机器学习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图形图像处理与应用方向:基于多尺度技术、机器学习、压缩感知并结合其他智能技术,研究图像与图形处理、视频信号处理、机器视觉和光谱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算法和应用研究。结合上述研究,近年来基于卫星、雷达资料结合气象和地质知识,在卫星红外短临****和台风风场反演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方向已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上海台风研究所、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部门展开合作。2011年,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成立地震监视预测系统研发中心。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的资助,有望在地震短临监测和台风内核风场反演等方面取得突破,为防震、防台减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方向:本 方向基于多年在物联网、制造业信息化及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社会服务及项目研发基础,与省内一百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在智慧企业、智能家居、智能交  通与物流、智能视觉等领域,结合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一系列的研发工作。在面向饰品产业群的饰品创新设计和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3G智能终端及WLAN企业级通信设备产品研发、RFID条码自动识别、VoIP/NGN网络通信技术、GPS智慧物流、无线传感网络在智慧RTU农业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等领域有数千万元的企业研发项目。下一步可取得突破的重点为:智慧企业、智能安防、中远距离远红外/光学人脸识别、商业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可视系统、智能家居管理、云终端应用等领域的产品研制、新技术应用。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软件工程是我校工科领域优先发展的学科。学科历史可追溯至1984年成立的计算机中心,期间:历经1993年成立计算机系、2005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被立为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2006年成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0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立为浙江省 特色建设专业、2008年被立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09年批准计算机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2010年获得软件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第一个工程硕士点。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软件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同年我校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中英合作)本科项目,并于2013年列入浙江省第二批次正式招生。2014年入选浙江省国际化专业。2016年,软件工程入选浙江省“十三五”A类一流学科。2019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同年入选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依托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软件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具有从需求建模到软件测试的完整开发平台,拥有校级重点研究机构(软件研发中心),该中心于2009年被浙江省商务厅和浙江省教育厅批准为浙江省第一批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已形成一只科研实力较强、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


本学科主要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和浙江省“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凝炼学科方向与特色,主要包括:软件工程理论、软件工程技术、软件项目管理、大数据服务工程等四个内容。其中,(1)软件工程理论:主要研究软件工程形式化方法、需求建模理论、软件组织能力成熟度模型;(2)软件工程技术:主要研究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工程环境与开发工具、软件建模分析与验证、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3)软件项目管理:主要研究软件过程模型、软件项目计划、进度控制、风险管理、软件经济学、配置管理、软件度量方法与技术等。(4)大数据服务工程:主要研究面向商务、金融和社会行为的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本学科十分注重工程型软件专门人才培养。其中,(1)软件工程本科专业,面向软件产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工程实施能力的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能胜任在软件开发技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和软件外包服务等领域从事专业工作。(2)软件工程(中外合作)本科专业,面向软件产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3)学术型软件工程硕士点,主要研究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语义Web服务组合、组合服务需求、智能体的系统建模与验证、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技术、需求工程理论与实践、软件过程技术与标准等,培养具备从事软件工程理论研究、软件工程技术开发的中高级专门人才。(4)专业型软件工程硕士点,主要培养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两类人才,具有独立担负大型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能力,熟知软件产业的各种开发规范。

本学科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既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在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主要 工作包括:参与制定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参与金华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承担的浙江省科技厅资助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  发,参与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意见》的政策咨询和研讨,参与浙中信息产业园关于园区规划与发展的标准制定和认证,参与制订  《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网络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扶持市区网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本学科作为  金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的企业导师单位,为园区IT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软件测试平台支持,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1”引智基地

由国家外专局、教育部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2016年度建设项目的评审工作结束。我校申报的“图与网络优化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成为首批全国15个地方高校“111计划”基地之一。这标志着我校通过外专引智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也实现了学校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图与网络优化创新引智基地”由专家Douglas West任负责人,基地海外首席学术大师为任德国科学院通讯**、匈牙利科学院外籍(Academia Europeana)的捷克查理斯大学Jaroslav Nešetřil 教授和朱绪鼎教授、郑方阳教授等18位该领域的顶级学者组成;中方学者由王维凡、卜月华、陈杰诚、张昭等15位老中青结合的研究团队组成。

 

该引智基地今后的总体目标是朝一流学科的方向努力,即打造国际一流的图论与网络优化研究基地;加强与信息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协同创新,提升理论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

据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旨在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团队,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在全国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2019年成为全国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基地。


校级院管研究所(中心)

计算机学院校级院管研究所5个:分别为机器学习与视觉研究所,网络安全与优化研究所,数学交叉科学研究所,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软件研发中心

机器学习与视觉研究所,网络安全与优化研究所,数学交叉科学研究所,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软件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