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党纪学习教育,4月29日上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于人文学院会议室开展联学活动,此次活动是两院党委积极贯彻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和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而开展的联学共建活动。校党委委员、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郑忠龙等两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及相关老师参会,本次活动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勇主持,大家就党建学习、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
第一阶段:领学《条例》,抓紧抓实党纪学习教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勇领学《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围绕《条例》的修订情况与具体内容展开。重点阐述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六大纪律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他指出,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明确日常言行的衡量标尺,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真正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将学习教育激发出的工作热情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阶段:深入交流,推进学科交叉协同发展。
校党委委员、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介绍人文学院学科发展总体情况。葛永海谈到,文学具有还原、阐释、审美三大功能,两院跨学科组合的交集更多是落在还原功能上。大逻辑背景下,人工智能在重构文学史学情境、整理各类文献文书等方面“大有可为”,“数字人文”有助于培养文学“还原+阐释”的思维,进一步深化人们对规律和原理的思考。推动“数字人文”的落地,葛永海提出“先易后难,联合攻关”的设想:找到突破点,梳理问题清单,罗列技术需求;完善技术模型,强化大数据抓取能力,逐点推进实质性工作;做到客观层面的“还原”情境,实现教学与学术层面上的生动化、立体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郑忠龙围绕“强化党规党纪教育,深化学科交叉赋能”的主题展开分享。郑忠龙认为,党规党纪教育是推动学科交叉的重要抓手,顺应了当下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的潮流。他根据双方学科特性展开分析,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阐述了新工科与文史跨学科组合的新机遇。郑忠龙表示,人工智能在人文研究领域中有巨大发展空间,而人文学科也能为计算机专业建设注入全新活力,期待双方能够齐心协力,共筑全新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周昌军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赋未来”主题发言。周昌军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人工智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研究、教师教育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要以开放的心态、务实的作风和创新的思维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等途径,共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交流环节中,人文学院教授王文胜探讨数据化在浙江濒危方言上的运用,请教“方言人机对话”的可行性、技术难点与实际效益;人文学院教授张磊聚焦于AI功能在识别、复原古代写本文献中的应用。
人文学院副院长黄沚青提议以学院拔尖基地为试点,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让课程和教材更有依托;人文学院副院长王荣华则关注计算机手段在识别、生成、解读文史材料上的落地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彭浩认为,数据安全是AI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保护隐私的关键,只有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发挥其在文学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
活动最后,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吴洪涛作总结讲话。本次联学活动从党建高度落实到应用层面,紧扣“交叉”二字,带来“拳头”效应,未来双方也将积极贯彻落实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把握学科交叉思维,做好基础保障工作,推进理念建设、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产出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