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学术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 名称:浙江师范大学 |
代码:10345 |
一级学科 | 名称:数学 |
代码:0701 |
授权级别 | 博 士 |
2022年3月10日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的历史沿革
浙江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与学校同龄,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学科之一。目前数学学科主要由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中的数学系与应用数学系组成,同时建有(跨学科、跨院系、跨校企、跨国境的)数学研究所、动力系统和非线性分析研究所、离散数学研究所、现代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所、数学交叉科学研究所、睿达博雅教育研究中心等校级重点研究机构以及图与网络优化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
数学类研究生学位点现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博士(数学)专业学位点,分别挂靠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数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始于1982年,当时基础数学(二级学科)挂靠原杭州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于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9年获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学位点依托的数学学科泰晤士评级为A-(国内第17-21位)、美国USNews排行榜第39名;ESI排名进入全球3‰,全球第95位;第四轮教育部获评B+等级。数学是省优势特色学科、一流学科A类,是全国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行列;现有国家级人才6人、国家高端6人、省级人才16人,高被引学者5人;近十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余项(重点4项)。
数学学位点先后培养了1.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人大常委会主任楼阳生、浙江省常务副省长陈金彪等一批党政高级干部代表;一大批知名学者,如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人、美国Vanderbilt大学教授郁国梁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数学系终身教授江迪华教授、美国奥本大学沈文仙教授等;还有80位浙江教师,其中有教书育人的时代楷模、扎根苗乡烛照学子的优秀支教校长陈立群等。
(二)学科方向与特色
形成了图论与组合数学、函数论与泛函分析、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代数与几何、优化控制与计算、统计与数据科学等 6 个特色方向。形成如下优势特色:“图与网络优化”研究优势突出,聚集一批著名学者,解决图论界重要的公开问题与猜想;“数学+”交叉研究成效显著,加强与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交叉合作,取得一批重要社会服务成果。
(1)图论与组合数学方向
主要研究图的染色与标号理论、图的结构性质、图的分解、连通性、组合极值、组合计数、图与组合算法的设计与复杂性等。由王维凡教授牵头的“平面图的全染色和无圈染色”与“图的色数和相关指标”分别获2012度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201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近五年该方向教师在《J. Combin. Theory Ser. A》《J. Combin. Theory Ser. B》《Combintorica》《SIAM J. Discrete Math.》《J. Graph Theory》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被SCI检索论文130余篇。
(2)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方向
主要研究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在力学、物理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团队曾获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近五年本方向教师在《J. Differential Equations》《Discrete Contin. Dyn. Syst.》《Calc. V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Phys. Rep.》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100余篇。
(3)函数论与泛函分析方向
主要研究调和分析及其应用、非线性泛函分析、临界点理论及其应用、数值逼近、算子理论和多复变函数论等。近五年在《Trans. Amer. Math. Soc.》《J. Funct. Anal.》《Calc. V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J. Differential Equations》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110余篇。
(4)代数与几何方向
主要研究非交换代数、Hopf代数及其应用、微分几何、几何拓扑、复几何、几何分析等。 近五年在《Adv. Math.》《J. Algebra》《Trans. Amer. Math. Soc.》《Proc. Amer. Math. Soc.》《J. Geom. Phys.》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被SCI检索的论文70余篇。
(5)优化控制与计算方向
主要研究连续优化、逻辑网络与混杂系统控制、组合优化及离散优化问题的算法设计与分析、非线性方程数值解、运筹与管理。近五年在SIAM系列期刊和《Inverse Probl.》《INFORMS J. Comput.》《Automatica》《J. Glob. Optim.》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100余篇。
(6)统计与数据科学方向
主要研究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学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机器学习算法的相容性、收敛性、稳健性等数学理论。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跨媒体大数据、遥感大数据等方面的产品研发与推广工作。 近五年在《J. Mach. Learn. Res.》《Adv. Comput. Math.》《Sci. China Math.》《IEEE ICDE》《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被SCI检索的论文80余篇。
(三)师资队伍情况
1.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与做法
学科秉承“大爱、担当、求实”育人传统,依托“五航”师德行动省级教职工文化品牌,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完善政治学习机制,落实教职工年度政治学习制度。建立分析研判机制,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标体系》《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零容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100%。突出典型树德,开展“学立群校友、守育人初心、担教育使命”等主题活动;定期举办百位研究生讲述百位导师百个故事“研途师情”系列活动,汇聚育人能量。
(2)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成效
数学学科获省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数学系教师党支部持续建设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获评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2.专任骨干教师基本情况
数学类专业现有教师105人,其中教授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4人,博士生导师29人,有德国科学院、捷克科学院、匈牙利科学院四院1人,国家中组部高端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获得者1人,教育部入选者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浙江省与领军人才4人,浙江省基金获得者3人,高被引学者5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5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学科还柔性引进了了1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聘请了8 位中学特级教师担任兼职教授,聘请了“时代楷模”陈立群担任思政教育导师。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人物,省部级高端人才为骨架,省级中青年人才为基石,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梯队。
3.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
拥有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2021年新增省级课程团队7个。陈杰诚教授领衔的浙师大数学教师团队获评首批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校级院管研究所5个。
4.各学科方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图论与组合数学方向由中组部高端人才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朱绪鼎教授及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运筹学会图论组合分会理事长王维凡教授领衔。该方向专任骨干教师1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国家高端人才系列专家2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
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方向由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韩茂安教授、夏永辉教授等领衔。该方向有专任骨干教师1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浙江省教授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3人。
函数论与泛函分析方向由第六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数学教指委、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陈杰诚教授领衔。该方向有专任骨干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教育部数学教指委成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浙江省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
代数与几何方向由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吕家凤教授领衔。该方向有专任骨干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
优化控制与计算方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昭教授领衔。该方向有专任骨干教师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国家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浙江省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统计与数据科学方向由浙江省应用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洪堡学者向道红教授领衔。该方向有专任骨干教师10人,其中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浙江省“”杰出人才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
(四)科学研究情况
1.科研成果与转化
(1)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2021年度教师发表二级及以上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J. Differential Equations》、《Calc. V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J. Combin. Theory Ser. B》、《J. Mach. Learn. Res.》、《Adv. Comput. Math.》、《J. Algebra》、SIAM系列期刊及中国科学等高水平论文30余篇,高被引或热点论文10余篇。
(2)出版学术著作情况
2021年度出版专著2部,其中《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Quaternion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四元数体上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其应用)》开创性地建立了线性四元数体上微分方程的基本框架。《混沌、Melnikov方法及新发展》面向从事动力系统应用的读者,重点介绍检验 Smale 马蹄型混沌存在的“Melnikov 测量方法”。
2.科研项目情况
2021年度在研科研项目54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3项,其它国家级项目35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大项目1项。2021年新增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其它国家级项目10项。
3.科研获奖情况
2021年度,刘洋教授获2021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称号,韩茂安教授、夏永辉教授获2021年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称号。
(五)教学科研支撑
1.代表性重点实验、基地、中心、重点学科等平台
浙江师范大学数学学科是省优势特色学科、一流学科A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首批一流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等。设立了数学研究所、动力系统和非线性分析研究所、离散数学研究所、现代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所、数学交叉科学研究所,参与了网络安全与优化研究所、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机器学习与视觉研究所等跨学科跨校企的校级研究机构。
2.图书资料情况
已经开通了ScienceDirect、Mathematical Reviews、SIAM Journals Online、Web of Science、IEEE/IET Electronic Library (IEL)、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等32种外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Springer Link电子图书等8个电子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30个中文数据库。同时有《Acta Math.》等100多种外文期刊、《中国科学》等200多种中文期刊,中文藏书量8万多册,外文藏书量1万多册。
3.仪器设备情况
学位点重视研究生学台的构建。逐步扩大了科研用房面积和添加了科学实验设备。截止2021年12月,实验室面积2000余平方米,拥有高性能集群系统曙光天潮TC4000L,云计算平台、数流控制系统数据库集群管理软件等大型仪器设备,IBM Rational 管理软件,教育机器人系统开发源代码V3.0,大数据分析GPU(AMAX XP-48201G: NVIDIA 8 * PCI-E 3.0 x16)等。
(六)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完善、奖助力度大,全日制研究生奖学金覆盖面达到100%。学校为在读研究生提供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及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并设立助研、助管、助教岗位。同时还以勤工助学岗位、临时困难补助、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一定额度的补助。除此之外,学院还设立了一定数量的睿达奖学金。
(一)研究生思政教育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思想铸魂、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实践淬炼、队伍保障五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求是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数学人才。
1.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挖掘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科学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提升教学能力,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和微课比赛,提高教师立德树人水平;培育特色,打造科学精神为内涵的示范金课、创新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案例库和为内核的“金主播”在线课堂,实现“课课育人、师师育人”。
2.优化社会实践体系:强化载体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实践育人共同体”;突显学科特色,组织师生开展“支教扶志”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专业服务力;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支农扶智”实践活动,厚植家国情怀。
3.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定《加强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实施办法》,在教材选用、课堂讲坛、学术报告、导师政治方向和学术道德等环节建立申报、督查机制;严格管理,实施师生微信群、QQ 群等自媒体网格管理机制和群主责任制;打造新媒体矩阵,在学院官微、网页设立“数计力量”“数计青年说”“研途师情”等专栏,传播正能量。
4.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全国样板党支部创建为契机,聚焦立德树人、党建提质、团队创优三大工程,实施“阳光领航”“阳光”“阳光护航”三大行动,全力打造党建发展共同体;以“阳光助学基金”为载体,连续20年开展助困、助学、助梦行动,全方位推动党建育人。
5.深化思政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队伍,建立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学生骨干三维工作矩阵和入职培训、常规培训、专题培训三级培训体系;压实责任,建立导师思政教育首要责任制,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推动专业化建设,成立辅导员工作室、“浙群辅导员”微信平台和工作实务论坛,建好理论宣讲线上直播、线下主题班会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案例研究,促进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招生选拔
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学位点—答辩委员会—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六级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探索双导师指导培养制度,强化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机制。2021年度招生硕士研究生89人(报考数372人,报录比为1:0.24),其中推免生录取1人。招收博士研究生17人(报考数23人,报录比为1:0.74),其中硕博连读、直博录取7人。
(三)导师指导
学校出台关于《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丽泽导师学校工作条例》等相关文件,严格导师的选拔和认定,按照丽泽导师学校工作条例组织导师培训,出台导师组办法,实施导师资格退出机制和培养质量问责制度。建立和完善学院、学科、导师等不同层面的招生体系,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研究生招生管理队伍。完善导师组指导办法,完善导师岗位考核制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资格、业绩津贴、岗位聘任挂钩,强化导师教学测评结果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评奖等方面的运用。实行导师问责制度,积极探索博士生培养团队导师制,发挥导师在学术道德规范、学位论文抽检等方面的教育监督作用。
导师队伍的选聘。依据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文件规定,学科学术委员会对申请人从学术能力、教学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严格审核,确定候选名单,报送学院和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批。
导师队伍的培训。为了使新增导师尽快熟悉研究生培养环节、明确岗位职责、增强使命责任意识、提高指导能力,本学科每年组织导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科学研究、论文选题、论文写作、人文关怀、团队建设等方面, 效果良好。此外,努力创造条件,争取资源,为年轻导师出国访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提供方便。
导师队伍的考核。学校和学院督导组从职责履行、课堂教学、论文指导等方面对导师进行全面考核,以提高导师的执教水平和指导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院两级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评定,了解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检查结果与研究生导师的年终考评、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导师招生资格等直接挂钩;导师的考核与校人事部门的教师年度考核同时进行。
(四)学术训练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在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合现代数学前沿内容,使学生得到初步的学术训练;在学术前沿课程教学中,通过开展“博导论坛-数学前沿系列讲座”、“数学大讲堂”“追根数源-学术沙龙”等活动20余次,使研究生得到较为扎实的学术训练。同时,本学科积极组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多所著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学术训练的不断深化。“国际化、高水平、多渠道”研究生课程体系有力促进研究生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增设研究生学术英语及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省级课程《数学写作指导》推进反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了教学效果。开展京都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巴黎七大和法国科学院等线**学项目,并线上开设了10余门国际课程:美国Wisconsin-Milwaukee大学Fan Dashan教授就《调和分析前沿研究》连续做了两个多月的系列讲座;美国Yeshiva大学著名数学家Wenxiong Chen教授开设《偏微分方程与移动平面法》专题研究课程;威廉玛丽大学Junping Shi教授开设《反应扩散方程与分歧理论》;法国科学院Patrice Ossona de Mendez教授开设《图的结构分析》,为期五周;巴黎大学Reza Naserasr教授开设《符号图的染色论》,为期十周。校内受益学生达1200余人次,国内高校参与线上旁听5000余人次。
(五)学术交流
为开阔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学科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持续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每学年参加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至少1-2次。对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的研究生根据《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给予资助,学校资助额度为全国性学术会议5000元,境外会议约10000元。2021年度,博士生赴外交流人数3人。
服务“一带一路”数学学科建设,推进国际合作办学。2021年缅甸、阿尔及利亚、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等国在校博士生19人(2021年新增4人),推动沿线国家图论与组合数学、动力系统、函数论与非线性泛函分析、控制与优化等领域人才培养。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数据科学与优化控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浙江师范大学与巴西利亚大学非线性分析与偏微分方程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开展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邀请中科院、工程院、长江学者、杰青等海内家讲学150余人次,与20余个国家(地区)科研人员合作发表论文120余篇,参与欧盟、拉美等国科研项目,取得有国际影响的系列研究成果。举办学术会议5场。研究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报告20余次。一批指导教师担任 SIAM系列, JGT, JAAC等20余个国际期刊编委,服务国际学术交流。
(六)论文质量
按照《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修订)》(浙师研字〔2019〕20号)的规定,学位点对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各环节都严格要求,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所带学生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对导师的招生资格考核。2021年在学位论文质量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对于不规范的论文实行一票否决;二是论文选题要新,并具有理论或实际价值,而且要与导师的在研项目相关;三是要求研究生在答辩前发表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四是对被评上校优或省优的学位论文的作者进行奖励。依托全国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生培养平台提质升级,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参加教师国家级科研项目40 余项和一批其他重要项目,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JDE、SIAM 系列、JCT-B 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 120余篇,6 篇论文入选高被引和热点论文。1篇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余篇获校优秀学位论文。
(七)质量保证
从生源质量着手,优化推免生接收政策,全面推行博士“申请-考核”制。按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细化与学位点特色相一致的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制定各类各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授课质量的跟踪监测和过程评估。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关键节点突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要求。加强研究生分流管理,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与淘汰机制。严格执行《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督导管理办法》(试行)、《浙江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办法》、《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修订),加强研究生招生与教学工作质量的监督,强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控。设立学院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严格审核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完善导师培训制度,每年开展丽泽导师学校,落实导师常态化分类培训,切实提高导师指导研究生和严格学术管理的能力。出台《浙江师范大学关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若干意见》,建立研究生导师PI制,推进以主导师、副导师、导师助理为主体的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分工与工作量计算办法,充分激发不同导师参与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健全奖惩制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情况科学合理地纳入导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招生指标分配、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奖评优等的重要依据。
(八)学风建设
依照《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要求,学科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论文开题、中期和答辩以及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道德、学风建设教育;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好新生入学后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邀请学院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为新生上好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开学第一课。学院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专业第一讲,组织研究生导师以专业为单位,开展学术道德规范专题培训,引导学生明确本学科的学术要求和规范,掌握学术研究工作规范,自觉学术不端行为,抓好新生报到的有利时机;以年级为单位,辅导员组织研究生召开学术道德规范主题班会,引导同学们自觉把学术诚信作为学术创新的基石,坚守学术诚信底线,维护学术尊严。对研究生会学生干部,研究生党员召开专门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座谈会,切实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对学术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模范带头作用。严格按照《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违纪处分条例》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要求执行。上述规定以及开展的活动为形成优良学风,营造温馨健康的科研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未发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
(九)管理服务
学院了配备3名研究生秘书专人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服务,2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负责研究生思政教育、日常管理、评优评奖等工作,构建了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兼学工办主任、研究生办主任、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的管理服务队伍。
学校制订《研究生教学工作规程(浙师研字[2020]10号)》,《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暂行办法(浙师研字[2014]29号)》等文件。内容包括培养方案与课程管理、任课教师、课程安排、课程修读与考核、成绩与教学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制订有《关于印发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的通知(浙师研字[2014]20号)》、《浙江师范大学章程》、《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校园秩序管理规定》、《学生公寓(寝室)管理规定》、《学生公寓(寝室)安全用电管理暂行规定》、《学生寝室安全卫生检查标准》、《实验室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按照《金华市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明确将高校大学生纳入金华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
(十)就业发展
学科一方面注重培养的研究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在读研期间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为进入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或继续攻读博士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高等教育单位和中初等教育单位培养教师、为国内外高科技企业输送高端技术人才。
研究生毕业后,既有到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攻读博士,也有在教育行业发光发热,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并有部分毕业研究生进入企业从事产品研发。2021年度数学学科毕业生中,5人到国内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占毕业生总数的8.5%;4名硕士生、10名博士生到高等院校或研究所从事教学或科研;中等教育岗位稳定,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首选,共有42人到中学教育岗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71.2%;浙江经济发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较好的环境,5人在企业研发岗位,约占总数8.5%。
三、社会服务情况
(一)科技进步
大力实施“数学+X”交叉融合工程,发挥数学对信息产业的支撑作用,推进数学与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学科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助力浙江智能制造和智慧交通产业发展。
助推民营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叉融合”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在机器人集成、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智能化改造诊断等领域开展理论研究,专注于智能制造中数据驱动的数学建模分析,研究机器学习各类模型的数学理论基础及模型的可解释性,与1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提供数学智力支持,助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优化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方案。参与组建省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开展交通运输工程中的数学理论的研究,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中列车开行计划制定与调整、调度指挥决策、应急预案制定与评估等问题,指导数字运维系统的设计,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运维技术发展,保障运行安全。
(二)经济发展
服务民营企业,助力浙江经济数字化转型。团队以模型预测智能控制为研究对象,将最优控制模型预测问题转换为非线性约束优化问题,运用于应急广播云端管理平台;开发智慧农业供应链控制平台,对产品质量控制问题建立集值优化模型进行研究;对在线信誉评价问题分析最优信誉投入策略,构建离散时间最优控制模型,有效预防信誉炒作。开展公益培训,赋能全国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依托义乌国际贸易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和跨境电商资源,利用神经网络、智能推荐算法等数学理论开发中非电商数据库。推出“百城千校”跨境电商师资公益培训,受益人员超7000名。构建图文匹配模型解决电商领域图像特征的提取和表达,优化算法,建设在线人才和校企资源对接平台,与线下“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产教融合高峰论坛”和“全国跨境电商校企资源对接会”相结合,疏通校企对接渠道。
发挥师范特色,服务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建立睿达博雅教育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优秀数学教师;2021年国培、省培项目42项,培训3200余人次,为推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和基础教育师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三)文化建设
主办《中学教研(数学)》,历史悠久,影响深广。创刊于1978年,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题名,以促进数学教育改革和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宗旨,是浙江省内唯一面向全体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学生的优秀刊物。2021年度,发表论文150余篇,在推动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与人才选拔、核心素养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学教材研究、课程改革、课标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期刊论文被知网、维普、超星等全文收录,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和《初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在全国基础数学教育界具有一定深广的影响。
主办国际学术期刊,追踪前沿,聚焦创新。Journal of Nonlinear Modeling and Analysis(《非线性建模与分析》,JNMA)是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国际应用数学期刊(编辑部设在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创刊于2019年。目前为季刊,于每年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由加拿大Pacific Edilite Academic Inc.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出版,刊号为ISSN 2562-2584 (print)、ISSN 2562-2584 (online)。杂志主要刊发关于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生物数学、实分析与复分析、数学模型在科技中的应用、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等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的原创研究论文、通讯稿与综述论文。杂志编委会由国内外知名数学家组成。《非线性建模与分析》杂志自创办以来,一直紧跟应用数学与数学研究前沿,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2021年度,共发表论文40余篇,所刊发的论文均可免费下载阅读。于2021年3月与全球科学出版社 (Global Science Press)建立合作,2021年7月被中国数学会列入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应用数学T3)。
专任教师担任30余种学术期刊主编或编委,促进数学学科学术交流,如全职外教D. West 担任Discrete Math.主编,姚任之教授担任Journal of Mathematics、Applied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等期刊主编,韩茂安教授担任学术期刊JAAC、JNMA主编,朱绪鼎教授担任 J. Graph Theory, European J. Comb.等期刊编委,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学位点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位点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 也是研究生成长的重要平台。数学学位点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生源质量和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3.研究生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改进措施
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研究生教育规律,拓展学科内涵, 不断提高学科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建高水平学术梯队,出高水平学术成果,育高水平学术人才。具体措施为:
1.在传统优势研究方向的基础上, 支持和发展交叉研究方向。
在重点发展图论与组合数学、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函数论与泛函分析、代数与几何、优化控制与计算、统计与数据科学等基础较好的研究方向的基础上, 不断调整和完善学位点的结构, 进一步加强数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位点建设, 通过共建数理医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技术及装备研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教育省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力争形成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核心,应用交叉研究为导向的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的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重要基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导师团队指导体系。
加大引育力度,全职引进高被引学者、省特聘专家、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形成国际联合导师团队;聘请一批国内专家,打造一支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教师为主的国内合作导师团队;加强青年导师的培育,为他们提供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持,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为导师团队中的青年骨干。完善导师团队,形成以招生导师、助理副导师、国际导师、国内专家导师构成学位点导师组指导方式。
3.提升生源质量,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招生方式改革,完善“申请-考核”制度,公平公正地选拔优秀人才。逐步完善学位点建设体系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探索研究生分流机制,保证培养质量。丰富信息资源,优化硬件设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本-硕-博-博士后一条龙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4.加强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提升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大力推进学生境外交流互访、教师境外交流培训、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通过举办一批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一批高水平专家,新建一批合作关系,派出一批青年学者,选送一批优秀学子,提高学院国内外影响力。依托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浙江省图与网络优化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国家留基委“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推出“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争取在师资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及交流国际化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5.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数学知识结构,强基础、宽口径,增加方法类、应用类选修课,鼓励学科交叉;实行本-硕-博课程打通的选课机制;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打造一批学科教学改革品牌,推动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和课程的独特性相统一;规范研究生课程的授课考核机制,确保课程质量;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严把培养成效。